士林基督君王堂歷史
歷史沿革
士林基督君王堂始創於西元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該年12月6日建堂完成,首任同時也是建堂神父為荷蘭籍鄭化民神父(1955年至1975年),第二任董增順神父(1975年至1982年),第三任鄭文卿神父(1982年至1992年),第四任張忠智神父(1992年至2000年),第五任美國籍葛德高神父(2000年至2007年),第六任潘家駿神父(2007年至2009年),第七任波蘭籍余天民神父(2009年至2010年),第八任印尼籍谷聲野神父(2010年),第九任印尼籍蔡恩忠神父(2011年),第十屆柳學文神父(2016年),第十一屆穆希聖神父(2023年)。期間副本堂計有王永清神父、王澤靈神父、杜惠風神父、文雅德神父、包宜航神父、鄭文卿神父、張忠智神父、郭潔麟神父、柳學文神父、蔣劍秋神父、潘家駿神父、洪性道神父、潘文線神父等多位聖德司鐸襄助。
篳路藍縷
本堂區成立之前,時任天母地區天主之母堂和民望蒙席曾多次來士林傳道。鄭神父原主持三張犁聖母顯靈聖牌教堂,堂區基礎穩定後調來士林開教,最先在大馬路(今文林路)169巷二樓租一棟小房子,五坪大小的客廳,暫做道理廳及聖堂,三坪地的起居間,充作辦公廳兼臥房,因地方狹小只能用一張晚上展開,早上摺起的便床,屋後狹小的走廊,一頭是廚房,另一頭是衛生間。在三張犁,一切設備齊全,空間廣闊,如今來到這小天地又是空蕩蕩的,連一把座椅也沒有除了一家老教友外,不認識任何人,還好地點適中,行人往來絡繹不絕,一張天主堂的大牌子不久便引來了許多教友及慕道者。
要拓展教務,這棟小房子絕非理想之地,況且不久後房東毫無理由地提高租金,且高到不合理的數目,另覓新居已刻不容緩,蒙一位本省籍慕道者協助,很快便找到一棟較大且租金便宜的房子,次年三月便遷入,不久主日参與彌撒的教友人數已達到五十位。
租賃房屋非永久之計,於是遣使會於1956年在大馬路227號,購得兩棟房屋,同年6月遷入,一棟作為辦公室及聖堂,另一棟則作為起居室。因教務蒸蒸日上,不到一年,聖堂空間已顯不足,每逢陰雨天無法擠進聖堂的教友,只得任憑風吹雨淋,建造大堂成了當務之急!
經過細心籌畫,縝密設計,破土興工,1957年8月1日一座巍峨的大教堂聳立於大馬路旁,8月15日舉行首台彌撒,教廷駐華大使黎培里總主教也参與彌撒,並對士林教務大感興趣,教堂祝聖大典於12月27日基督君王節舉行,由當時台北總教區郭若石總主教主禮。
1961年士林分出蘭雅地區,另成立聖十字架堂並創辦蘭雅幼稚園,由原副本堂王澤靈神父出任首任本堂,同年菲律賓仁愛修女會於天母設立會院,並於士林堂右後側創辦天道幼稚園,藉與學生家長接觸,講道傳教。
1964年遣使會於聖堂後方,興建文聲學舍,提供外縣市旅北大專青年一處寧靜的讀書、住宿環境。進而成為就讀附近如:東吳大學、銘傳學院、大同工學院及文化大學教友學生的活動中心,同時也成為許多非教友青年初次接觸教會的媒介。落成典禮於1965年元旦舉行,為當時台北市天主教第一座男生學舍。
1965年熟諳台語的荷蘭籍文雅德神父,調來本堂照顧本省籍教友,同時兼負社子地區教務,1970年由士林分出成立聖彌額爾堂,由文神父擔任首任本堂神父。
1975年2月12日鄭化民神父因健康因素調離士林堂,轉赴天母,離開辛苦耕耘二十年的園地。1986年5月病逝於天母。自年少由荷蘭來華,奉獻中華教會六十餘年,令教友懷念不已。
爾後接任者董增順神父於任內多方鼓勵教友參與彌撒(當時進堂教友人數迅速增加)、大力推動青年會(樹立今日堂區青年會規模)、以生活化方式推展傳教工作。惟董神父於1982年不幸病逝。
因董神父的離去,曾於1983年任副本堂的鄭文卿神父繼任接掌本堂。神父個性隨和卻不失嚴謹,凡事執著、對是非曲直頗為堅持,對當時許多偏頗時事常於彌撒講道或教會刊物中警惕教友。對推動讀經班更是不遺餘力。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鄭神父於士林堂服務十年,於1992年累積近三百萬存款交予繼任張忠智神父後,轉任高雄市建國四路聖母堂本堂。
張神父原任蘭雅聖十字架堂本堂,張神父一生閱歷豐富,處事高瞻遠矚,早年畢業於聖座拉特朗大學教會法碩士,之後曾於義大利熱那亞布理裊列‧沙列公學任副院長兼教拉丁文,國內外許多神長皆為神父門生。來台前更於越南大叻市(距首都西貢約300公里)興辦聖文山中小學,幫助當地貧苦華人就學與傳承中華文化。神父到任後充分授權堂區傳協會,大力推動改革,特別是整修聖堂及辦公大樓工程。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神父心繫大陸教會,數次回鄉(江西省宜春縣吉安教區-近江西著名煤產地:萍鄉)將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精神帶回家鄉,為鄉人講道、行聖事,並為家鄉聖堂建設經費四處奔走。值得一提的是,張神父音樂造詣極佳,常為彌撒譜曲如:信經、祝平安和領聖體時短誦,近年來有士林堂教友赴大陸廣東、江蘇等地公幹,逢主日於不同聖堂經常見大陸教友咏唱神父作品。2000年因健康因素退休,2005年12月27日病逝於台南市仁愛修女會老吾老安養院。
繼張神父之後,2000年3月台南市南寧街聖若瑟堂本堂葛德高神父接任本堂神父職務。葛神父自1985年5月5日由美來台,25年來於高雄、台南一帶傳教,深獲教友愛戴,接任本堂以後,除一心期望帶領整個堂區成為培育慕道者的團體,以成人領洗的方式,使慕道者進入擁有信望愛三德的信仰的團體外,對聖堂和辦公大樓的修繕,更是大興土木,令士林堂一躍成為外觀美輪美奐,內部典雅富祈禱氣氛的聖殿(參閱葛神父著士林基督君王堂的建築一文)。
基於缺乏司鐸聖召與層峰牧靈計畫使然,於2004年蘭雅聖十字架堂,2005年石牌耶穌聖體聖血堂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及振興醫院聖堂,陸續與士林堂合併成為聯合堂區,葛神父與蔣劍秋、潘家駿及洪性道三位神父,共同戮力牧養三個堂區。為了教友的神益,悉心籌畫聯合堂區避靜、朝聖等活動,並聯合遣使會堂區青年團體「瑪利亞文生青年團」舉辦各項青少年活動。凡聯合堂區的教友們經常見神父們來去匆匆,時而穿梭於教友、堂區之間,善盡基督託付牧養羊群的責任,時而醫院病房,撫慰病痛的心靈,將聖神的德能與耶穌仁慈聖心的憐憫,帶給病患和家屬。2007年葛神父因修會另有任用,將聯合堂區牧靈工作的重責大任交予潘家駿神父繼續使命。
潘家駿神父早年因參與「新慕道團」團體,就與本堂結緣,大學畢業後,負笈巴黎,回國後加入遣使會。1995年1月2日更於本堂晉鐸,2000年獲頒羅馬宗座安瑟莫禮儀學院Licentiae in Sacra Liturgia 禮儀學位。接任本堂神父職務前,除任職台灣總修院副神師並執教於輔仁大學神學院外,更同時於海內外各堂區、修會團體間授課或帶領避靜,是聲名遠播的禮儀學者。潘神父出任聯合堂區本堂職務期間,彌撒證道和對禮儀、輔祭人員的指導,可說是發揮長才,令教友們獲益匪淺。後因出任主教團禮儀委員會職務原故去職,2009年9月20日在遣使會中華省省會長谷聲野神父的監督下,正式將本堂神父的職務移交給台南市開元路聖文生堂本堂余天民神父。
余天民神父初來即全心全力投入堂區工作,主動開放聖堂吸引人群了解聖教會進而慕道,並邀請教友們主日彌撒後茶敘、安排教友親身清潔聖堂藉以凝聚向心力。並於每周二舉行明供聖體及慈悲敬禮,督促教友勤行和好聖事、恭敬聖人聖女瞻禮等熱心神工,更組織堂區熱心教友成立代禱及仁愛團體,探訪堂區附近低收入家庭並為之代禱。余神父凡事親力親為,舉凡聖堂屋頂、牆面滲水甚至連清潔工作都親自處理,2009年八八風災,神父更挺身而出,號召募集物資送往南部災區,引起網路及媒體迴響,幾天時間救援物資堆積如山,幾乎將教堂辦公室門廊淹沒,神父更親自帶隊,結合台南市開元路聖文生堂教友,浩浩蕩蕩將物資送往屏東縣佳冬、六龜等災區,2010年海地地震發生,余神父第一時間就與海地遣使會、仁愛修女會聯繫,渴望盡一份力,充分發揚聖文生神父悲天憫人的仁愛精神。2010年2月因修會另有任用而去職。
回顧建堂55年以來均由遣使會神父牧養,2010年2月余天民神父去職後,堂區更有幸迎來遣使會中華省省會長谷聲野神父擔任本堂神父,潘文線神父擔任副本堂,蔣劍秋神父協助牧靈工作。谷神父喜愛歡樂、融合和開朗的個性,贏得許多教友們的愛戴。雖然身兼遣使會省會長及聯合堂區主任司鐸雙重身份、責任,仍不辭辛勞的帶領聯合堂區七個月,2010年9月26日由來自台東金崙堂區的遣使會士蔡恩忠神父接任。在普遍缺乏司鐸聖召的現代,懇求天主多多降福、引領我們的大家庭-士林基督君王堂。